close



【鹿港古市街】瑤林、埔頭古街是鹿港最早發展的商店街,清朝時的老街沿著舊鹿港溪而建,形成一條狹長的閩南式街道。老街的房屋狹長,前臨街,設商舖,後臨溪,可供船隻靠岸卸貨,商業機能發達。這條古街也是早期鹿港船頭行及商行集中的街區。







木雕大師李松林的故居



日據昭和9年(1934)實施市區改正,中山路(五福大街)「不見天」老街被拓寬為大路,兩側的房屋陸續改建為混凝土現代建築,而與中山路平行的瑤林、埔頭老街,則仍保存著清代老街的格局。直到民國75年(1986年),政府指定為鹿港古街保存區,而成為台灣第一個以古市街保存的案例。



四知堂[楊府 先祖東漢 楊震 不昧金 自立堂號]



德潤堂[味全創始人 黃烈火先生少居地]


這條鹿港古街已成為觀光客人氣匯聚處。古街上的老房子,如今紛紛變造成各式各樣的懷舊商店,販賣懷舊商品,吸引遊客駐足參觀。這條古街洋溢著傳統的鹿港味,可說是鹿港最迷人的一條街道。



鹿港這種保存良好的清代閩南式古街。老街上雖然也摻雜了一些後來改建的水泥樓房,但整體來說,古街的感覺極為濃厚。在這裡可以看見類似「九曲巷」及「摸乳巷」這種狹窄迂迴的巷道,漫步巷道時,思古的幽情,歲月的懷想,油然而生。


【日茂行】(縣定古蹟) 日茂行,是昔日鹿港首富林振嵩所創立。林振嵩,泉州人,清乾隆30年(1765)來台,最初經營船頭行,後來販鹽致富,創立「日茂行」,經營貿易有成,成為鹿港八郊中最大的商行。


然而隨著鹿港河道淤塞日益嚴重,日茂行的經營亦隨之走下坡,而趨於衰微。建造於嘉慶21年﹝1816﹞的日茂行宅第,當時規模宏麗,如今僅存門廳、正廳及右廂房而已。寬闊的前埕,地面鋪著昔日的壓艙石,廣場依舊放置著昔時郊商往來的旗杆座,默默述說著那遠去的繁華歲月,也反映了世事的多變與滄桑。


日茂行又稱為日廟,是為渡海來台的泉州晉江縣人林振嵩所建,林振嵩為當時的鹿港首富,初抵台時以販鹽經商致富,後改經營港口貿易,並且積極公益樂善好施,造橋鋪路、捐獻廟宇和發放糧食給貧苦百姓等,深為地方人民所推崇,並有「積善之家」的美稱。




【半邊井】古市街著名的景點之一,位於瑤林街12號的「三槐堂」前。所謂半邊井,就是富裕人家將自家院內的水井,半邊開在圍牆外,以方便左鄰右舍及過客自由汲水取用,反映了鹿港敦厚的民風。



三槐堂是一棟融合西洋建築風格的閩南式築,大門有圓拱山牆,洗石子製的門額以泥塑雕字「三槐挺秀」,院內二層樓的建築,閩南式的屋頂,西式的女兒牆、拱窗及陽台,磚造的欄杆,造形優美,洗石子的拱窗裝飾,簡樸雅致。



三槐堂,是王姓人家的堂號,典故出自北宋兵部侍郎王祜、宰相王旦父子的一段故事。


 


 



三槐挺秀 王府 福興國中退休主任 王康壽的家。



瑤林街8號的「合德堂」,與「三槐堂」相鄰,也是一棟典雅的古厝,是鹿港傳統的宅第建築,院裡有兩間讀書樓。合德堂是書香世家,家學淵博,因此培育出不少傑出的後代。這兩棟古厝都未開放,只能站在古街上欣賞建築的外觀而已。



合德堂 施府 鹿港早期貿易大商行「合和行」,前成功大學教授施人豪的家。



古街上的兩棟民宅,瑤林街17號的「意和行」、18號的「友鹿軒」已被登錄為歷史建築,意和行是鹿港船頭行建築保存最為完整的民宅,二進二院的建築格局,設有樓井,做為採光、通風,及方便貨物吊升至二樓儲藏。友鹿軒為一棟長條型的街屋建築,內部設有二座樓井。意和行、友鹿軒目前仍是店鋪,遊客可以入內參觀,體驗一下百年店舖的丰采。



意和行百年古厝



友鹿軒百年樓井


【隘門】(縣定古蹟)後車巷,與鹿港古街(瑤林、埔頭街)相鄰,彼此平行,有小巷相連,後車巷原屬於五福大街(今中山路)的後巷,也是一條古巷,清代時,主要供載運貨品的板車進出。當時五福大街店鋪捲棚接續,不見天日,車輛不易進入,因此貨物都由後車巷進出,再由挑夫以人力將貨物運至大街。



後車巷內有一座鹿港僅存的磚造隘門遺跡。隘門建於清道光10年(1830),高約10尺,寬為8尺,門楣書「門迎後車」。早期的鹿港,來自不同原鄉的移民,彼此為爭奪地盤,械鬥頻繁,再加上台灣吏治敗壞,頻生亂事,「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鹿港商賈仕紳為了維護地方安寧,於是在鹿港各角頭的交界處設置隘門,做為防禦工事,也做為彼此地盤的界線。目前鹿港僅存的後車巷隘門,見證了這段不平靜的歷史歲月。


【鹿港公會堂】(縣定古蹟)座落於埔頭街72號,原是鹿港八郊之一「廈郊」所屬的會館。日據時期,大正9年(1920),拆除改建為公會堂,以供鹿港民眾的集會場所。昭和3年(1928)完工,成為當時鹿港最大的西式會堂建築。



鹿港公會堂



【南靖宮】(縣定古蹟)位於埔頭街74號,,祀奉關聖帝君,是福建南靖人所建的寺廟,屬於「人群廟」。所謂的人群廟,是指同一原鄉的移民人群所共同祭祀的寺廟。 創建於清朝乾隆48年(1783年),曾於清嘉慶5年(1800)、清道光20年(1840)重修。南靖宮為單間二進一院的建築格局,與鹿港其它的人群廟相似,規模都不大。今天連廟門都未開,僅能參觀三川殿的外觀。門神彩繪秦叔寶與尉遲恭,為鹿港匠師王鍚河的作品




南靖宮


城隍廟】又稱「鰲亭宮」,在今中山路上,即昔日鹿港大街中段。初建於清乾隆年間,由泉州府晉江縣石獅鄉分香來臺。城隍為中國古代城市之守護神,凡是祈雨或禳災皆常得求城隍,通常建在府或縣治,但人口稠密或市街繁華的城市也可建城隍廟,鹿港在清代是台灣僅次於台南的大街,故設之。




城隍廟



敕建天后宮】 新祖宮,位於鹿港鎮埔頭街96號,是全台唯一由乾隆皇敕建的媽祖廟,為了有別於鹿港另一座天后宮(舊祖宮),而被稱為「新祖宮」。


新祖宮的興建與林爽文事件有關。乾隆51年(1786),林爽文起事,台灣中南部各城鎮幾乎都遭民兵攻陷,官府僅能力守台南府城、諸羅城及鹿港而已。清廷先後派出福建總督、陸路提督、水師提督等將領來台,卻無法平定亂事,而震動朝廷。



乾隆52年秋,乾隆皇帝派出心腹愛將陝甘總督福康安率精兵萬人渡海來台,福康安從鹿港登陸,經過數月的征戰,終於平定亂事。事後,福康安以大軍渡海時,得媽祖庇佑,因此奏請朝廷在鹿港興建天后宮獲准,乾隆53年,朝廷敕建鹿港天后宮。鹿港文武官員每月初一、十五必至天后宮祭拜,新官上任時,也須先至天后宮拜祭媽祖。



天后宮門口立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全台媽祖廟所僅見的尊崇地位。 「下馬碑」原跡已遺失,現存立於廟門的是後來仿製的石碑。


 鹿港興安宮 相傳建於清康熙23(1684),當時鹿港尚未開港, 其名取自「興化安寧」之意, 是鹿港第一座古廟,主祀媽祖,(又稱興化媽),由蒲田縣分靈,  其鎮殿之寶是三百年前由湄洲媽祖廟恭迎來台的金身軟身的媽祖聖像。  此處所供奉之中壇元帥(哪吒)—太子爺據說為鹿港最靈, 另外僅存一尊宫娥為明代神龕,其餘均早已遭竊。



興安宮 


意樓 從中山路119號旁的小巷進入,或者從金盛巷內十宜樓再往前走,過一馬路,便可見一大宅院,其門板上留著字跡斑駁的「良慶」、「宜昌」字樣,此便是昔日廈郊旗下的大行號「慶昌」,意樓正是慶昌大宅院中的閣樓。為慶昌古厝中一間小閣樓,今名天遺室,以淒豔的愛情故事馳名。

意樓正是慶昌大宅院中的閣樓


十宜樓 曲巷即金盛巷,從前為防盔賊侵入,並防止九降風肆虐,遂將巷道築成迂迴曲折狀,故過去有「曲巷冬晴」的雅譽,遊客在現代的九曲巷中,尚可感受奇妙的空間感;



九曲巷


巷中有一走廊橫空而過,連通兩頭的即傳說中從前文人聚會的場所「十宜樓」,旁邊為早期的防禦建築「槍樓」。


槍樓



十宜樓為一跑馬樓,是騷人墨客夜宴吟詩論對的聚會所。早年鹿港文風鼎盛,一些風雅之文人墨客往往相邀清夜吟詠,或煮談闊談,或品茗對月。相傳此十宜樓之主人即一位十分好客之雅士,為使客人可在高處倚欄望月,故於相連的兩樓間建一跑馬廊,以供清客憑欄望月。當時有十位飽學多聞的的文士在此聚會。該地「宜琴、宜棋、宜詩、宜酒、宜畫、宜花、宜月、宜博、宜煙、宜茶」十宜,故名十宜樓。為 跑馬廊和金盛巷交叉成十字,故曰十宜樓。





十宜樓暨現場作畫大師




雍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海鷗雄哥 的頭像
    海鷗雄哥

    海鷗雄哥的窩

    海鷗雄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