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交趾陶的發展始於葉麟趾(葉王),與後期對交趾陶有極大貢獻的林添木,兩人皆為嘉義人,因此嘉義市在八十六年辦理第一屆交趾陶藝術節,重新整理這項文化資產,並以交趾陶作為嘉義市的文化特色。交趾陶館於八十九年五月十三日正式開館啟用,位於於文化局地下室。




文化廣場












交趾陶館地下入口處











【第一區/交趾陶之美】



本區是觀眾的入口區,設計上以感性的空間效果吸引觀眾交趾陶特有的美感。本區營造具有審美效果的創意空間,使觀眾對本館及交趾陶之美留下第一印象。




 兒童創作之區




    兒童創作之區


 









【第二區/交趾陶探源 】



本區介紹葉王生平、創作傳奇與行腳,並介紹重要交趾陶作品的分布及遺存現況,說明交趾陶的淵源流傳,以故事性、參與性的手法設計主題,讓觀眾在觀賞與互動中認識葉王及與他同時期匠師們的風格與現況。





葉王





葉王的風格與特色



 

葉王的風格與特色




 



葉王同時期匠師們的風格











【第三區/交趾陶與建築裝飾】



交趾陶裝飾的部分通常較高,不易被細看,本區宗旨在使觀眾能近看微觀作為建築裝飾的交趾陶作品的精緻與裝置功夫,並讓觀眾了解交趾陶與建築的裝飾藝術有密切的關係。















廟宇裝飾(故事敍說)





廟宇裝飾(故事敍說)







第四區/交趾陶的創新】



林添木先生最重要的成就在於對交趾陶的傳承與開發走出一條新路。本區介紹林添木及其門生的成就,說明交趾陶藝的演變與創新。




創新作品




 清末作品











 


【第五區/現代藝師區】



此區規劃目標為全國藝師研究成果的發表及產業資訊交流的園地。




現代藝師區











現代藝師區
















交趾陶的特色



交趾陶屬於低溫多彩陶,源於漢綠釉,至清代受外銷貿易陶的影響,低溫釉盛行,配釉方式受江西景德鎮上彩的影響,山西的琉璃與法花彩,以及西洋傳入的琺瑯彩影響更具深遠,從早期的單彩、三彩、五彩發展至今日的多彩交趾陶。



交趾陶基本釉色有:白色、古黃、淺黃、濃綠、海碧、寶藍、紅豆紫、胭脂紅、黑色、透明釉為基本釉色,另可調配至上百種釉色。中國從古至今,對陶瓷釉色的追求,無不想達到如玉一般的寶石光澤與質感,交趾陶也不例外。以黃色為例,黃色要求能達到像【琥珀】一樣的質感,綠色如【碧玉】、【翡翠】,藍色如【藍寶石】,紫色如【紫水晶】,紅色如【胭脂】,顏色亮麗卻有脫俗之感,因此交趾陶釉有【寶石釉】之稱。


陶土色澤白皙細緻,造型手法以雕塑為主,使用小型雕塑工具輔助,使作品更為細緻。交趾陶特色【獅捲毛】,在匠師的巧手與陶土特質,巧妙結合之下,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塑形特色。













   製作程序










近期,由於燒窯設備精進,且拜交通便利之賜,交趾陶製作已有固定的窯址,窯燒燒製溫度由過去一次燒八百多度,提升到目前二次的方武。釉料方面,以傳統配方為基礎,發展出一套由先人智慧與現代科技處理的原料,使釉彩更穩定,呈現出晶瑩剔透的質感。


  整個製作交趾陶的過程,約可分為:



選配土與練土,成形,挖空, 陰乾,素燒,製釉







 

 建築與應用



交趾陶運用於傳統建築裝飾的文化意涵,大體上融入了儒、道、釋三種精神及天人合一的倫理次序,注重貶惡揚善,強調人民最直接的祈福教化,正如美學學者李澤厚所說:「裝飾是精神生產、意識形態的產物。」這種傳統的社群文化意義與形態是建築裝飾最重要的根源。


由於交趾陶為低溫軟陶,為避免碰撞,大部分裝飾於牆堵以上的位置,如腰見堵、身堵、頂堵、水車堵、墀頭角、山牆鵝頭、博脊、排頭、鳥踏等。其中腰見堵、身堵因為處於伸手可及之位置,故大都以淺浮雕方武來呈現,而水車堵以上,則半圓雕方武表現。




早期交趾陶以露天窯燒方法燒製,溫度低,極易風化,尤其是裝置在室外的作品,因受日曬雨淋,所以每幾十年都必須翻修一次,老工匠的作品或遭毀壞、或因古董市場收購之風而遭竊取,所以存留下來的甚少。由於寺廟負擔祈福教化的功能,因此在裝飾時,不但講求美學,亦必須兼顧實質的內涵。裝飾的題材上大致可分為戲齣人物、鳥魚走獸及花果器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鷗雄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