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文武廟(武廟、文祠、文開書院)


文武廟於民國74年經指定第三級縣定古蹟,在鹿港是蠻有名的古蹟,它的特色在於它的“三位一體”,而三位是啥呢?就是武廟:關公。文祠:文昌。書院嘛,拜自己努力囉!文武廟廣場開闊,很適合家庭旅遊,而夏日下的樹陰,又帶微風陣陣,也吸引許多當地人來納涼。





武廟:
位置:從彰鹿路左轉青雲路即可看到文開書院的大門,進入大門後,過了書院、文祠之後,便是武廟。



簡介:嘉慶十七年建,奉祀關聖帝君,神像有關公、周倉、關平為昔時福建名師所雕,神情威嚴,栩栩如生。院落的左右廂房之前各有涼亭一座,為一特別之建築。



財神廳(右廂房,虎邊)


 



太歲廳(左廂房,龍邊)



觀世音菩薩



公主境



財神廳
創建:武廟是在嘉慶十六年的時候,由鹿港士紳蘇雲從所發起創建的。




奉祀:武廟內奉祀的是關聖帝君,即是民間所謂的關公。關公在各教中皆佔有一席之地,儒教尊為「文衡帝君」,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佛教尊為「蓋天古佛」。





咸豐4年﹝峻極于天﹞匾是武廟重要文物:此外,民間亦傳說其擅於算術,並發明了簿計法,兼其人守信用、講義氣,故商人尊之為「武財神」。軍警人員則以其忠義亮節,尊之為「武聖」。此外左右兩側另有關羽的兩位部下─關平及周倉。




蓬萊第一泉﹝虎井﹞:武廟和文祠之間有一口虎井,昔時井水甘甜,為泡茶的甘泉,號為蓬萊第一泉。




文祠:
位置:從彰鹿路左轉青雲路即可看到文開書院的大門,進入大門後,過了書院之後,便是文祠。




簡介:嘉慶十一年建,為涵蓋文廟武廟、文開書院三座之建築,一 字橫排,文武並肩,全台少見。


文昌祠正殿


名家書法:文祠入口兩側的壁上,有不少鹿港近代名家的書法作品,如歐陽錦華、施人豪等。蒼勁雄豪,值得遊客細覽。


創建:文祠是在清嘉慶十一年(西元1806),由當時的鹿港同知薛志亮率同鹿港士紳陳士陶所集資興建的。


功能:文祠除一般民眾祭祀外,兼是學子讀書的地方,詩人文士亦常聚於此處談文論詩。鹿港最早的詩社「拔社」,就是設在這裡,因此可說是鹿港詩學的發源地。此外,凡應試及第,亦必到此敬謁,可說是讀書人的精神信仰中心。



必也正名乎─文祠與文廟:一般人往往會把文祠與文廟二者混為一談,其實二者之間有頗大的差別。「文廟」是官設的孔廟,必須是縣治﹝即今之縣轄市,如彰化市﹞以上的地方才可設立,因此彰化市便有官設的孔廟。然而鹿港並非縣治所在,因此只許設立民間性質的文祠。文廟奉祀的是至聖先師孔子,而文祠奉祀的則是儒教中的文學之神:文昌、文衡、大魁、朱子、孚佑五位帝君。
而文祠奉祀的則是儒教中的文學之神:文昌、文衡、大魁、朱子、孚佑五位帝君。



大正3年台灣總督左久間佐馬太敬獻[萬世師表]匾


 


文開書院:
位置:從彰鹿路左轉青雲路即可見到。


簡介:建築為三川殿、正殿及後堂。清道光四年由鄉賢鄧傳安倡建,日茂行林文濬贊助,藏書共二萬餘部三十萬冊,造就進士、舉人、秀才甚眾,為古鹿港文化搖籃。


三川殿的木構件 (仍保有道光年間原有的棟架)



倡建: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認為鹿港雖文風已盛,然非縣治所在,學子苦無就學場所,乃倡同「八郊」建立書院,其中尤以八郊首富林振嵩之子林文濬出力最多。
命名:書院名為「文開」,乃是為了紀念明末的大儒沈光文﹝字文開﹞。沈氏在荷蘭人佔據台灣時期來台,教導人民讀書識字,有「台灣漢文化之祖」的美譽。




藏書室




教室



全盛:書院建成,購書三十餘萬冊,以供生員研讀,並延聘進士蔡文芳等當代名儒執掌教席。道光至光緒年間,鹿港共出了六位進士、九位舉人以及一百多名的秀才,實是鹿港文化的搖籃。



正堂為祭祀空間,後方是講學場所


中衰:日治時期,日本人在鹿港設立公立學校,且擔慮儒生聚會容易引發事端,乃禁止書院的一切活動。其後曾因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之到訪而改稱為北白川宮紀念堂。



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沒落與重建:光復後書院因疏於管理,日漸殘破沒落。民國六十四年的一場大火,幾令書院成斷垣殘壁。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一把火重新燃起了鹿港人對書院的重視,政府亦撥款重建,始恢復舊貌。




老人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鷗雄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