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龍山寺,國定第一級古蹟,創建年代於明末清初,遷建年代為乾隆51年(1786年),現址:鹿港鎮金門街81號建。主要是選擇位於鹿港街區郊外南方之腹地,與鹿港街區發展有密切關係。龍山寺佔地一千六百餘坪,為三進二院七開間的建築格局,由前而後為山門、五門殿(含戲台)、正殿(含拜殿)、後殿。


山門是佛寺的院門,山門的屋頂採雙重屋簷,四面有坡落水的形式,稱為「重簷歇山式」。



山門(重簷歇山式)




惜字亭



山門兩旁的花圃內,有一對青斗石獅座,為清嘉慶3年(1798)由溫陵(泉州)劉華堂及澎江(澎湖)許克京兩位信士所敬獻。龍邊公獅,腳踩繡球,球上並雕有古代錢幣的圖紋,虎邊母獅,懷抱小獅,這對石獅的造型,身體的姿態獨特,背部螺紋式的鬃毛刻劃入微,充份表現出匠師的功力。


母獅(虎邊)


前殿因為開有五扇門,故稱為「五門殿」。五門殿的建築格局為五開間,再加上兩側龍虎翼廊,實為七開間的立面,屋頂為三個獨立的燕尾屋脊。山門與五門殿之間寬敞的前埕,其院落進深與五門殿開間的寬度及屋簷高度的比例,幾近黃金比例,為完美建築設計的傑作。




龍山寺五門殿建築











五門殿前有一對精緻的龍柱,材質為花崗岩礱石,龍柱上除了雲紋、岩石雕刻外,每根龍柱各有五隻鶴飛翔其上,象徵「十全十美」。龍邊的龍柱上有一隻鶴,口啣靈芝,鶴代表長壽,靈芝則為如意的造型,取其「長壽如意」的涵意。






五門殿龍柱的雕工蒼勁有力,是台灣龍柱的經典之作



這對龍柱造型為龍邊龍身由上往下隨雲臨降,虎邊龍身由下向上翻騰,《易經》的概念中,乾為天、為陽、為上、為父,坤為地、為陰、為下、為母,這種一上一下的龍柱造型,稱為「乾坤交泰」,象徵「天地之氣交和,萬物生生不息」之意。



 


五門殿前有一對精緻的龍柱(乾坤交泰)


五門殿兩旁的龍、虎堵石雕,均採深浮雕方式,龍堵的石雕構圖中,龍在空中騰雲駕霧,下方雕飾有二隻鯉魚,並以岩石做成禹門的造型,象徵「魚躍龍門」。龍的下方有一人物做降龍狀,即佛教十八羅漢中的「降龍尊者」,其衣服著有青色的顏料,也符合了五形的色彩。


五門殿身堵的博古堵採深浮雕,分別代表「香、花、燈、果」,為禮佛時的四種基本物品。龍邊博古圖騰中香爐的左上方有一隻蝙蝠,象徵「福」,左下角有一顆桃子,象徵「壽」,香爐取其諧音為「祿」,整體造型象徵「福祿壽」。



虎堵的石雕,老虎由山稜縱躍而下,  回首凝視身邊的小老虎,旁邊的松樹隨風搖曳,有「虎嘯生風」之勢,而在左上方有一人物做伏虎狀,即佛教十八羅漢的「伏虎尊者」。


虎邊的博古圖騰雕刻牡丹、花瓶及案桌,代表「富貴平安」,旁邊有「南瓜、石榴、佛手瓜」為三樣多子的瓜果,代表「多子多孫多福」之意。




五門殿兩旁夔龍窗木雕,其圖案源自於《易經》〈繫辭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代表陰儀與陽儀,四象為四方之象,即春夏秋冬,木雕的圖案中分別以兩隻鯉魚及四隻夔龍來表達,又象徵「鯉魚躍龍門」,有祈求「登科取士,金榜高中」之意。



夔龍窗木雕



四象外圍有八卦的造型,八卦的四隅有四隻蝙蝠,代表「賜福」,龍邊為「先天八卦」圖騰,虎邊則採「後天八卦」圖騰,匠師採用雙面透雕的工法,內外的圖案相同。


五門殿正門兩旁有一幅木刻對聯,採「圓篆體」雕刻,其上書:


[龍山開鎮源流遠] [鹿水重興慈澤長]



這幅對聯說明了鹿港的開港、龍山寺創寺、重興的意義。「龍山」乃指龍山寺,其創建(遷建)年代可溯自清乾隆51年(1786)以前,與鹿港開港(乾隆49年(1784)為同時期。「鹿水」是指鹿港,昔時文人對鹿港有「鹿水」、「鹿溪」、「洛津」等雅稱。龍山寺在道光、咸豐年間重新整修,才有今日的規模,士紳鄉耆寄望已漸淤塞的鹿港,也能夠與龍山寺一樣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歷史,重興二鹿的風華。



五門殿正門的入口處有一對造型碩大的石鼓,石鼓採用泉州石材,石鼓與大門的門臼一體成形,其主要的功用為鞏固門柱及門扇之用。石鼓下方有二個童子造型,一拿蓮花,一拿芭蕉,在裝飾的圖騰上,其象徵的涵意為「連招貴子」。



石鼓與大門的門臼一體成形




正殿石箱


正殿門神,氣勢高仰的姿態與莊嚴容貌,為郭新林於民國47年所繪製。



進入五門殿即是戲台的空間,龍山寺的戲台突出於中埕,並與五門殿相連接。戲台的特色是屋簷採「斷簷升箭口」的作法,其屋頂下層屋簷未相連貫,使明間處形成一個挑高的空間,提供一個民眾欣賞戲齣時有更寬廣的視覺空間。




戲台



龍山寺戲台上方的藻井結構,為台首屈一指的作品,清道光11年(1831)重修時所興建,是台灣保存年代最早的作品。八卦藻井設立於戲台,具有演戲時共鳴的效果,「八卦」也有鎮邪、平安之意。




由拜殿看往戲臺,龍山寺的戲台藻井及廂廊建築雄偉壯麗





龍山寺的八卦藻井(三段勵志對聯)





由戲臺看往拜殿,龍山寺的拜殿建築雄偉壯麗




正殿前有一座拜殿,拜殿採捲棚形式,是正殿祭祀空間的延伸,為信徒準備禮佛的場所。龍山寺拜殿的前簷柱為清咸豐2年(1852)的楹聯落款,木雕的上方有「咸豐通寶」的落款,由此可明確研判拜殿的建築為咸豐年間所建造。




拜殿(香光莊嚴 ,慈霛顯應)




拜殿龍柱的特色為單龍蟠柱,四爪握珠,口啣龍珠並露出兩顆龍牙,顯得格外生動。柱身後側上方雕有鳳、麟、鶴、龜等四種吉祥動物,所以這對龍柱又稱「四靈柱」,喻為「鳳毛麟趾、鶴算龜齡」,有「稀奇珍貴、祥瑞長壽」涵意。



拜殿龍柱「四靈柱」為咸豐2年(1852年)重修時的風格





觀世音佛像(正殿)







龍山寺的正殿面寬五開間,兩旁再以八卦門連接兩廂廊,形成正殿與廂廊之過水廊道,正殿的屋頂為重簷歇山式的建築,殿宇非常的高聳,高度近12公尺,總計使用五十二根柱子(含拜殿),是台灣傳統建築中使用最多柱子的建築之一。





正殿後門



後殿於大正10年(1921)遭到回祿之災後,於昭和11年至13年(19361938)重建。後殿建築為單簷硬山式,殿宇面寬五開間,殿內碩大的樑枋採三通五瓜的木架構。由於時值日治時期,台灣山區的木材已開採,所以後殿大量使用台灣檜木。




後殿(龍泉兩眼及喉)



後殿門屏木雕是李松林及李棟樑的作品




三通五瓜的木架構




後殿龍柱





御授阿彌陀佛像(後殿)




後殿柱上的 行草對聯:『願結福緣,豈在一柱清香,幾聲佛號。』、『能全善果,自然長參奧義,永悟禪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鷗雄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