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從初三至初六,  計四天三夜的台東之旅, 開車至露營駐地在池上(友春),   它於魚池邊可釣魚哦。走國道3號,  再走南迴,及台9線, 花了10小時,  終於到了池上。



露營駐地釣到吳郭魚



露營駐地池上(友春)


露營駐地在池上的友春


台東的天空好藍喔!看的就很開心,旅途中便當香、金黃稻穗飄逸、斷層驚見大坡池,池上地名由來乃是因為位於大坡『池』之『上』而得名,而大坡池舊名大坡是池上斷層形成的斷層池,也是全省唯一內陸濕地,水源來至於新武呂溪的伏流,來到米的原鄉-池上。




悟饕池上便當


池上為花東縱谷著名的魚米之鄉,米以池上米為貴,魚則來自大坡池。大坡池又名池上大埤(),為秀姑巒溪上游舊河道偃塞後之遺跡,標高在260~270m間,其主要水源來自新武呂溪伏流以及人工水圳灌溉附近水田後的溢流水,池水則由排水口向北流出,成為秀姑巒溪源頭之一。



池上米



大坡池(其主要水源來自新武呂溪)


池上於清光緒年間稱為「新開園」,意思就是「新開闢的田園」。在日本統治台灣的時期,由於當時居民大多聚集居住在大坡池之上,所以改名「池上」。早期池上的居民多以阿美族、卑南族、平埔族、閩南人、客家人為主;以狩獵、捕魚、畜牧、農耕為主。



池上為花東縱谷著名的魚米之鄉

      


日據時期,池上鄉所種植的稻米品種主要是旱稻的品種(再來米),後來才從日本山形縣引進「蓬萊米」種植。由於池上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合稻米生長,所以「池上米」因而成為進貢日本天皇所使用的稻米。昭和初期,陸續有移民從台灣各地遷入池上開墾。池上便當的始祖李約典、林來富夫婦,也由台北三重埔來到池上,居住在池上火車站前,並且於昭和十五年開始以販賣「番薯餅」為生。

有了優質的米飯仍需有適合的包裝材料來促成米飯更加香甜可口,木盒其材料本身可散發芬多精的香味,具有天然殺菌的效果,以確保便當不因久置而變質,親切的服務態度;便當菜色豐富,每天都用新鮮上等的菜色更換,不油不膩,無負擔,吃起來帶濃厚的古早味,盛裝著上等的池上米,口感香Q可口,這就是美味的池上木片便當。


↑池上(全美)木片便



↑過年期間唯一乙種的招牌池上便當
       
光復之後,因為當時貫穿花東縱谷的東線鐵路是窄軌,從花蓮到台東一趟就要跑七、八個小時,火車一靠站,常有饑腸碌碌的旅人下車找東西吃,所以,他們覺得這些旅人出去到外面,還要餓肚子很可憐,所以他們以同情之心,改賣竹葉包飯糰,也就是第一代的御便當。





       


後來李約典夫婦生了李丁保先生,李丁保先生長大後,在車站擔任驛夫的工作,於是李約典夫婦就把便當帶到車上賣。之後,李丁保先生就和陳雲女士結婚(而陳雲女士冠上夫姓變成李陳雲女士,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阿嬤),李陳雲女士便繼承家業繼續從事賣便當的工作。


  


      當時生活條件很艱苦,製作飯包相當不易。阿嬤每天必須在破曉前挑水、打柴、準備飯包的材料,在以土灶炊煮,為的是要趕在火車到站之前,做好飯包送到月台。初期的飯包是以竹葉包裝,配菜有卜肉、黃菜頭、烤肉乾、豬肝、瘦肉片、一小塊蛋餅及當地大坡池所捕獲的小蝦和麵粉油炸成的蝦仔炸(炸蝦餅)及梅子,售價一元五角。
       
後來,李丁保先生建議飯包可以用「竹片盒子」,因為用竹片盒子不但方便,而且竹片盒裝的飯,吃起來還有一股香味,所以池上便當便由原來的竹葉包飯團轉變成用竹片盒來裝飯,演變成我們現在所吃的池上便當。



 


悟饕-池上便當原創老店  池上60年老店   台東縣池上鄉忠孝路259     089-862326  


 營業時間: 1000~21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海鷗雄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